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发布日期:2017-10-23

编者案


如果没有“一带一路”,“丝绸之路”也许只会出现在历史课本里,最多附加上运载着丝绸、香料的骆驼商队行走在沙漠里的画面。它最终会淡化在时间里但是“一带一路”的创想唤起了人们对于很久之前繁荣的回忆。


这个创想承载着促进发展、建设海陆通道并与各国交流合作的想法,而这些想法追随的,正是当年那些带着货物和信仰四处奔波者的足迹。


今晚,同创君就分享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Peter Frankopan 的著作,《纽约时报》畅销书--《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全景展现丝绸之路这一两千年来如何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世界的十字路口。


书名:《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作者:【英】彼得·弗兰科潘著,邵旭东、孙芳译

出版社:读客/浙江大学出版社



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罗马和波斯在路边缔造了各自的帝国;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世界,融汇出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成吉思汗的蒙古铁蹄一路向西,在带来杀戮的同时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大英帝国通过搜刮丝绸之路上的财富,铸就了日不落的辉煌;希特勒为了丝绸之路上的资源,将世界推入了战争和屠杀的深渊。时至今日,丝绸之路上的难民与恐怖主义ISIS,依然是欧洲与美国挥之不去的梦魇。

  

翻开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您将发现,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耀眼的舞台。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


彼得·弗兰科潘Peter Frankopan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高级研究员,牛津大学拜占庭研究中心主任。曾多次在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公开演讲。



本书作者彼得·弗兰科潘从小就喜欢世界地图,十几岁开始便不满足于课堂上有限的知识。一本人类学家的书点燃了他探求历史的兴趣。


他开始想了解课堂上没有出现的地方,开始渴望更多地了解俄罗斯、中亚、波斯和美索不达米亚。他想从中亚的角度观察基督教的起源;想了解中世纪大城市,例如君士坦丁堡和耶路撒冷;想学习东方伟大帝国以及蒙古人的征服过程;想了解人们如何从阿富汗和印度的角度看待两次世界大战。

 

在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中,作者发现对于观察世界的过去和未来,有一个最佳的视角。数千年来,连接着欧洲和太平洋,坐落在东西方之间的那块区域,才是世界运转的轴心。这块区域是从地中海和黑海东岸,到喜马拉雅山脉。在人眼中,这块区域不算什么重要的地带,但作者认为这里是东西方之间的桥梁,正是文明的交叉点。

 

这个桥梁上曾经有伟大的城邦,也是世界上主要宗教的发祥地,语言、文明和交战都曾经在这里碰撞和产生影响。这些影响都是通过一个网络传播到世界各地的。那些朝圣者、商人通过这个网络带到世界各地的,不仅仅是财富、思想的交流、相互的适应,还有疾病、暴力和灾难。


19世纪末期,这个网络由一个德国的地理学家正式命名,从此,Sedenstraben这个名称被确定了下来,就是我们现在知道的“丝绸之路”Silk Road。

 

可以看得出作者区别于主流史学界,因为主流学界常常忽略这片东西方连接之地。作者越过层层人为因素,越过欧洲西方对历史的解释权,越过人类对部分历史的有意识强调,钟情于研究被几代人忽视了的族群和地域。通过本书,作者希望这片区域的历史能够被重新探索和认真观察,也希望读者能从一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历史。

 

本书一共25章。在第1章里,作者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诞生,而剩下的24章,每一章作者都为丝绸之路起了一个不同的名字。在了解丝绸之路的众多名字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其诞生。


丝绸之路的诞生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孕育了美索不达米亚冲击平原,为人类文明的出现提供了土壤。几千年后的世界中心,欧洲和美国尚未发迹、还未存在,在那久远的时代,那时世界上伟大的帝国在这里先后崛起。


作者先为读者介绍了波斯帝国的方方面面,让读者了解波斯能够成为帝国的原因,其经济贸易的发展,又介绍了亚历山大的扩张带来的古希腊文明与波斯、印度、中亚和中国文明的交汇融合。这些都是后来东西交流的背景和预备。

 

在汉朝,扩张将中国的疆域推进到了当时的西域(即西方的疆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中国疆域的扩张将整个亚洲连在了一起。此前,这些交通网络曾受到月氏,特别是匈奴的阻碍。


所以汉帝国决定一劳永逸地解决与匈奴的纠缠。首先夺取河西走廊,控制农业富庶的西域地区,接着经过近十年的多次征战,将游牧部落赶回到他们原来的地方。河西走廊通向西部的帕米尔高原,高原以西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中国为一条横跨大陆的交通通道打开了大门——“丝绸之路”就此诞生。

 

疆土的扩张带起了中国人对外面世界的兴趣,中国和外界的贸易交流也开始缓慢开展。而几千英里之外,变化也在不断发生。坐落在意大利西岸线上一个原本不起眼的小镇,经过慢慢的努力发展,靠着训练有素的军队,成为竞争力强大的罗马帝国。它野心勃勃地将目标定位于地中海以东,在将埃及收为囊中之物后,其经济和军事不断扩张。


丝绸之路的众多别名


我们通常认为丝绸之路仅仅是一条商道,但作者却首先讲到这条路上的思想流通。最重要的思想是和神有关的。作者在“信仰之路”和“基督之路”中,首先向读者展现了公元前各宗教传播的大图景,然后专注于基督教,以他历史学的角度来简述基督教的发展。在之后的“变革之路”和“和睦之路”中,作者又转向了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壮大。

 

接下来作者在“皮毛之路”和“奴隶之路”中向读者描述了繁荣热闹的皮毛贸易和令人触目惊心的奴隶贸易。“天堂之路”中,作者则讲述了很多人知道、但不真正了解的十字军东征。


“铁蹄之路”则讲述了那个时代的蒙古人,他们的贸易和他们的征战。而“重生之路”则是关于14世纪瘟疫给欧洲带来的灾难和灾难后的社会变革。

 

“黄金之路”和“白银之路”讲述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航海时代的开始。而在“西欧之路”中,英国、荷兰紧随葡萄牙和西班牙发展海上势力,随后“帝国之路”描述了大英帝国的形成。“危机之路”和“战争之路”展现了英帝国开始面对的竞争对手,俄罗斯、法国等等;以及19世纪各国的大博弈和争战。

 

现在仍是主要能源的石油在“黑金之路”里登上历史舞台。一战的前后,各国自身的变化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变化,是“妥协之路”所讲述的。处于灾难中心的不再是石油,而是小麦,作者在“小麦之路”里结合战争,讲述了粮食的问题。“纳粹之路”中,作者讲到了二战纳粹和二战中的丝绸之路。

 

在“冷战之路”中,美国开始介入了,介入这个被丝绸之路连接沟通了数个世纪之久的地区,并在“美国之路”中试图将其纳入自己的控制。而“霸权之路”我们看到,在这一世界心脏地区保持地位和影响力越来越难。最后的“中东之路”和“伊战之路”则带读者近距离了解那片地区的近况。




结语


作者在结语里说,欧美国家试图在这片连接东西方的关键地区继续保有支配地位,但徒劳无功。近几十年表明,西方应对该地区时,缺乏一种站在全球史角度的、更高更广的洞察力。作者认为我们只需要后退一步,就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这片处于混乱的广大区域。

 

在“一带一路”的创想中,作者看到中国比大多数国家更能未雨绸缪,更愿意去了解其远邦近邻的过去,并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作者相信中国的崛起是和平、友善和文明的崛起,因为他在中国历史上找到了许多类似的回响。作者也带着积极的盼望看待重建的丝绸之路。


就像他在书的最后部分所说:当我们思考下一个威胁来自何方,思考如何应对宗教极端主义,如何与那些常常被我们忽视的民族、文化建立联系的时候,亚洲屋脊上的交流网络正被悄然编织在一起,或者更准确的说,是被重新建立起来。

 

“丝绸之路”正在复兴!


来源 |北大汇丰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