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创伟业郑伟鹤:AI投资热潮背后需警惕三大风险

发布日期:2024-03-12

 

近日,清科创业2024年“投资界百人论坛”在三亚举办,作为中国股权投资行业开年盛会,本次会议集结国内当下活跃的创投力量,共叙中国股权投资行业的现状与未来。


同创伟业创始合伙人、董事长郑伟鹤受邀出席会议,并围绕“解锁2024,投资关键词”主题进行影响力对话。


郑伟鹤表示,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掀起了新一轮产业变革,但投资热潮背后也要警惕三个潜在风险,其一,当前国内“烧钱”模式很难为继;其二,与国际一线技术对比,国内企业的竞争力、技术差距值得关注;其三,要考量企业的再融资能力以及投资退出路径。

此外面对当前IPO的结构性变化,他认为除了港股、科创板外,北交所是一个亮点。“目前北交所的上市回报、流通性都比港股要好。因此要买在无人问津处,抛在人声鼎沸时,这个时候也许是我们的机会。



以下为现场探讨实录节选:

01 / 关于同创伟业

Q:2024年是特殊的一年。开年,Sora问世;英伟达股价涨幅;苹果暂停了造车;国内新能源汽车春风得意,理想汽车业绩突破了国内新能源汽车历史最好记录;比特币价格直逼七万美金……各种消息应接不暇。这样的科技大年,在充满众多不确定性的新周期中,我们需要更多思考,听到更多的声音。今天请来了四位风格不同的大咖,先请大家各自介绍一下情况。

郑伟鹤:同创伟业成立于2000年,至今已跨越了两个龙年,经历过中国资本市场的风风雨雨、顺境逆境。我们特别荣幸依旧在这个市场中保持活跃,保持战斗精神。VC/PE行业在中国整个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战略意义已经越来越突出,我们相信未来市场会更加精彩。

02 / AGI的机会和风险

Q:说到科技投资,避不开对AGI发展趋势的讨论。还请预测下未来AGI的发展趋势,在超级模型即应用的共识下,中国在AGI的机会具体在哪里?你们在2024年在这个方向会如何布局和出手?

郑伟鹤:这里我主要提示一下风险。现在看到百模大战就想起了当年的百团大战,当初有些机构因为百团大战时在一个项目投猛了结果就消失了。大模型、GPU我们看了很多项目,但下不了手,这些方面国内竞争还是以烧钱模式为主。

第二,即便国内创业者做出了很牛的项目,但跟Open AI、谷歌的新产品对比,我们的竞争力如何需要打个问号。如果拿不到最好的AI芯片,可能就等同于是低水平或者低质量的创新,这点还是我们比较担心的。

第三,我们还要考虑如何退出的问题。最近有一个GPU项目,我们上了七八次的投委会。我支持,但是别的投委会成员真的不想投。一是它烧钱,二是每年亏的钱比收入还多,三是后面有没有钱进来还真不好说。这个行业看似很火,但还需关注能不能真做出来。

我们的策略很简单,实际上就是围绕着AI算力,围绕着英伟达、华为等巨头产业链,专注在我们熟悉的领域。

03 / 2024年的退出策略

Q:接着郑总的话题,想与大家聊一下资本市场退出的问题。目前退出的挑战不仅体现在A股,港股也面临着流动性问题,而中国头部企业去美国上市还是面临着内外部各种不确定因素,这些都加剧了一级市场项目估值的调整。在过去一年的投资活动中,你们是否观察到明显的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的情况?这样的情况或趋势对于你们各个机构2024年的投资策略和打法会带来什么影响?

郑伟鹤:这几年除了投资比较冷之外,IPO也在降温。我们看到2021年国内上市企业528家,2022年是428家,2023年320家左右,今年我们预计200余家。投资数量大概也是这样的下降幅度,但是2024投资速度可能相对平稳一点,下滑速度会有所缓解。

今年尽管国家非常重视资本市场,但是现阶段重点还是在二级市场。近几年日本、德国、俄罗斯的二级市场表现都很好。对比之下,我们也是先把二级市场保住,一级市场还是要慢慢熬一下。

当前IPO有了结构性变化——除了港股、科创板外,北交所是一个亮点。我们今年拟申报的项目,一半在北交所、港交所,一半是在深交所、上交所,希望这个市场可以尽快恢复。当然美股市场机会也在打开,但是仍有很多不确定性。我的个人看法,目前北交所的上市回报、流通性都比港股要好。因此要买在无人问津处,抛在人声鼎沸时,这个时候也许是我们的机会。

04 / 出海和新消费的投资机会

Q:去年12月的峰会上我们讨论了中国企业出海的新机遇。2024年出海的外部环境似乎寒风渐起。你们如何看待2024年中国企业出海的机会和挑战?

郑伟鹤:围绕企业出海还是有很多机会的。国内的新能源汽车、电池企业已经走入了欧洲、美国等核心区域,还有光伏、锂电池的很多企业跟着宁德时代到匈牙利布局。拼多多出海核心地在广东,围绕着它产生的物流检验等相关产业链非常丰富,这些都值得我们关注。

还有像我们投资的智能门锁这些比较小的垂直领域也有非常成功的案例。我们还投资了一家糖果企业,他们的糖果出口全球,也能创造几亿利润。这一类企业在A股一般不受理,即便有生产能力与品牌,目前也只能选择去港股,而香港上市没有两三亿利润很难立住脚。因此从出海以及消费的投资机会来看,两三亿利润的消费企业可能是我们投资的重点。